杭州一地发布告市民书!春节疫情会反弹吗?较新回应来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提倡就地过年,减少出行、聚集性活动
萧山发布告市民书
昨天(1月13日),杭州市萧山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加强冬春季和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告市民书——
各位市民:
近期,国外疫情加速反弹,国内多地出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春节临近,为确保您和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请按照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较新要求,积极配合落实好以下防控措施。
一、返萧来萧人员及时报告。凡近期返萧来萧人员,应立即向所在村社区和单位报告,主动配合做好信息登记,并按照具体情况,配合相应的健康管理工作。各村社区要加强人员排摸工作,及时掌握情况。其中,入境人员在集中隔离观察14天期满后,需继续落实“7+7”居家健康观察和日常健康监测,并自觉遵守相关健康管理规定。从国内中高风险区返萧来萧人员,按照规定酌情落实7天居家健康观察和7天日常健康监测。
二、提倡就地过年,减少出行。自觉做到不扎堆、少流动,原则上不出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市。
三、减少聚集性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不组织大规模聚会聚餐,倡导红白喜事从简,家庭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
四、做好个人防护。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排名前列责任人,建议家中适当储备防护用品,强化个人防护意识,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出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应戴口罩并接受验码、测温。
五、及时规范就诊。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患者和陪同人员都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及以上级别口罩,到区级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诊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杭州市萧山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月
留在这,咱们一起过年!
杭州各地纷纷送上就地过年“大礼包”
最近的杭州人的朋友圈里,“留杭过年”成了热门话题。
1月8日,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1年1号文件,明确春节期间不扎堆少流动、家庭聚会10人以下、入境人员实行“14+7+7”管控。
当天,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多部门相继发布倡议书,倡议大家留在杭州过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也加入倡议行列。
■ 留下,就是对防疫工作的支持
为什么要发出“留杭过年”邀请?各倡议书中都明确提到——为减少跨区域流动,较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机会,把疫情传播风险降到较低。
除了杭州,在浙江,浦江县、武义县、宁波鄞州区等地也纷纷倡议新市民留在当地过年。全国范围内,贵州、福建、安徽、深圳等省份也纷纷倡议“就地过年”。
■ 杭州的邀请诚意满满
市总工会“大礼包”非常实在——为留杭职工提供延长返岗车票补贴时段,免费电子快递关爱卡等关心关爱活动;在“杭工e家”App上,为2000名不能回乡团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积分兑换一份杭州知名特产并快递到家,为5000名不能回乡团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积分兑换一份价值20元的亲情手机充值卡……
市经信局、市人力社保局倡议企业,要通过“留岗红包”“过年大礼包”“特殊津贴”“错峰调休”“领导带头”等积极措施留工稳岗,关怀引导外地员工尽量“就地过年”,非必要不离杭;要保障员工权益,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和加班费;规范用工管理,统筹安排春节期间的生产作息,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合理安排留杭员工的工作生活,适当提高食宿标准,开展“送温暖送关爱”等活动。
此外,杭州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新春惠民活动”,丰富留杭人员的春节活动。
春节期间疫情会进一步反弹吗?
较新回应来了
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有关情况,针对春节期间疫情是否会反弹、隔离14天后为何仍能查到病毒等问题作出回应。
■ 国内本轮疫情有什么特点?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国内多地报告本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疫情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患者年龄大、农村比例高等特征,有的地方出现了社区传播、多代传播。
■ 春节期间疫情是否会进一步反弹?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我国疫情呈现多地局部爆发和零星散发状态,这是入冬后全球疫情大幅上升后,对我国造成疫情防控巨大压力的一种反映。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将增加疫情传播风险;物流加大,低温条件下需警惕进口冷链食品和其他货物被病毒污染的风险。如落实好相关措施,可确保不出现大规模疫情反弹。
■ 隔离14天后为何仍能查到病毒?
针对最近出现隔离14天后查出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北京大学排名前列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潜伏期过长是个别现象,是不是潜伏期延长还需要研判。目前各地采取14+7的隔离措施,是为了较大限度避免潜伏风险。他还提醒,居家隔离也要做好各种防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